“轉基因生物”一詞的較初來源是英語“Transgenic Organisms”,因為在上世紀70年代,重組脫氧核糖核酸技術(DNA)剛開始應用于動植物育種的時候,常規(guī)的做法是將外源目的基因轉入生物體內,使其得到表達,因而在早期的英語文獻中,這種移植了外源基因的生物被形象地稱為“transgenic Organisms”,即“轉基因生物”。
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科學家們能夠在轉基因生物不導入外源基因的情況下,通過對生物體本身遺傳物質的加工、敲除、屏蔽等方法也能改變生物體的遺傳特性,獲得人們希望得到的性狀。在此類情形下,沒有轉入外源基因,嚴格說就不能再稱為轉基因,稱為“基因修飾”更加合適和全面,因此現在開始用“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簡稱GMOs)”,即“基因修飾生物”,來代替早期的“Transgenic Organisms”。因此,現在我們所指的“轉基因生物”,其概念已經為“基因修飾生物”所涵蓋。但因為“轉基因”一詞已經普遍為人們接受,而且外源基因導入仍然是目前分子生物技術在作物育種領域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轉基因生物”一詞就沿用至今。基于此,本文繼續(xù)沿用“轉基因”一詞,不過是在“基因修飾生物”的意義上加以使用。
轉基因生物,即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而將DNA進行人為改造的生物。通常的做法是提取某生物具有特殊功能(如抗病蟲害、增加營養(yǎng)成分)的基因片斷,通過基因技術加入到目標生物當中。
來源:國際學校網 本頁網址:http://www.fspmw.com/a-level/zhenti/5222.html
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