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我家孩子喜歡在哪里讀書?他會毫不隱晦地給出答案——荷蘭。在親身體驗過荷蘭教育、新加坡教育后,我也不得不承認荷蘭教育的確有它的獨特。
兒子所讀的新加坡小學,也是一所響當當的名校,它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母校。但即使這種頂呱呱的名校,在它的教學設計上,仍然有它的不足。和孩子在荷蘭所讀的那間國際學校一樣,新加坡的這間學校也經常組織校外活動。
但在荷蘭,field trip就是帶孩子走出校門,和自然接觸,學習課堂外的知識,每次trip的時候,幾乎一半時間是純粹地玩,一半時間是玩中學。比如他們去阿姆斯特丹的森林公園自己滿地找小青蛙和各種昆蟲;他們在農場瘋狂玩滑梯、秋千,喂小牛,感受擠羊奶;他們在馬戲團親自嘗試各種雜耍技巧;他們走進歌劇院,看歌劇表演,體會燈光的魅力……每一個trip結束后,孩子們都眼巴巴地盼著下一個trip趕緊來。在荷蘭,孩子就讀的是阿姆斯特丹的AICS國際學校,孩子們的field trip都是根據課程來設計的,那么trip完了,孩子們用繪畫等各種形式來展示自己的trip印象,甚至他們結合trip還會組織一個個小型的演出,請家長[微博]們來欣賞。記得當時有關馬戲團的trip后,孩子們表演了魔術、雜技、藝術體操、小丑等各種“絕活”,把家長觀眾笑得前仰后合。而我兒子為了他的魔術秀,在家可沒少練習。而通過這樣的實際體驗,孩子掌握了幾乎所有馬戲團的專業詞匯。
新加坡的校外trip活動怎么樣呢?我的感受是——匆匆忙忙、以學為主。兒子在新加坡第一次的課外活動是參觀小印度。他興沖沖去參與,可當天回家后,卻告訴我并不怎么enjoy it。“為什么呢?”他回答:“我們根本就沒有時間自己去玩。”小印度活動當天我正好也做父母志愿者,從前到后我都看到眼里,孩子不喜歡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把一個校外的trip當做課堂,只顧了灌輸知識。當天參觀的時間總共不超過5分鐘,之后都是那個導游不停地講解,學生們每個人都要拿筆、在寫字板上做記錄,時刻準備回答問題。因為我們是第一次參與,我根本就沒有給他準備筆和寫字板這類新加坡小學生外出trip必備的玩意兒。
另外一次是學校內舉辦的華文活動“樂翻天”。從字面理解,我想估計有很多能讓孩子玩瘋的游戲設計,但實際上就是孩子去其他班里上了兩節華文總復習課。“太沒有意思了,我很不喜歡今天的活動。”孩子第一眼看到我就說了他的感受。而在荷蘭,孩子在學校的每個trip時,都玩得酣暢淋漓。
新加坡的教育在國際上是有口碑的,可所有的新加坡人都有一個共識——不免覺得孩子們都學得太累。可他們一邊覺得孩子是累,一邊又不得不喝孩子一起應對這種累。因為他們有了孩子后,就不得不考試為孩子從幼兒園開始規劃未來:讀哪間幼兒園才可能去讀哪間小學,再銜接哪間中學,較后在哪里讀哪間大學。
有時候,我覺得新加坡孩子比中國孩子要累很多。但由于新加坡實行雙語教育,加上他們的中學大[微博]多開設A level 和IB文憑課程,甚至一些國際中學還開設了直通的美國班,因此相對中國孩子而言,新加坡為他們的學生順利入讀英美等國際知名大學提供了較權威的入門證書。
本文節選自《“江”信“江”疑》的新浪博客。
來源:國際學校網 本頁網址:http://www.fspmw.com/ban/xuexiao/190559.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