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教育隨筆|好學校是一個多元異質學習共同體INTERVIEWS WITH FAMOUS PRINCIPALS
    來源:國際學校網    作者:林敏    發布時間:2017年06月15日

    早起讀了李鎮西關于“搶奪好生源辦學”一文,心里頭也沉甸甸的。

    西外辦學十二年來,我一直與學校老師與家長們說:一所學校不“挑”學生是不可能的,但一所好學校千萬不能是一所同質性太強的學校,理想中的好學校,應是像我們當年讀書時那樣,有來自社會各階層、各種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學習能力及行為規范的學生群體。

    好學校應是“異質多元”,像個小社會,教師、家長群體也應多元多樣,來自“五湖四海”。

    教育其實就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同質性太強的學校其實創設了一個“不真實”的人為的學習生長環境。在這樣的學校出來的學生,會缺乏面對真實世界時所必需的”社會維生素”。

    所以真正的好教育或好學校,其實是要“挑”異質不一樣的學生,讓他們在一個相對真實的學習環境中,有機地生長。

    異質學習共同體有利于學生的多元化發展

    記得我讀中學時,與我同桌的一定是學習及行為規范較差的學生,我的班主任用心良苦,希望我這個“品學兼優”的班長能將“差生”管好。

    確實坐我邊上的同學經過一段時間的“互幫互助”,都慢慢有進步了,到后來連別班的“差生”也被學校安排坐我邊上。

    我這個“書生好孩子”也從這些“差生”的互動中學到了不少”街頭智慧及哥們義氣”,也了解了書本上沒有的很多為人處事之道,也變得“陽剛”有“霸氣”。

    我們那時班上不同類型、差異多樣的孩子們在一起,不僅沒影響我們的學風和班風,反而是一種通過互相幫助,互相促進,使班上有著一種奮發向上的和諧氛圍:

    每次運動會,體育比賽,成績一般或較差的“球場操場明星”,讓班上的集體榮譽感一次次地提升。

    碰到校園中或街角邊那些慣于“欺凌”男女同學的“流氓阿飛”,也是那些所謂的“差生”,常常“挺身而出”,不光是用“拳頭”,也用智慧,“化險為夷”。

    有時,我常想,如我是生在現在,父母將我送進一所只有學業“牛娃”的“好學校”,除了讀書做題考高分,我也能有一種與不同人相處、做不同事、在不同環境適應發展的能力素養嗎?有可能在一塊稻田辦起一所有五千中外師生的學校嗎?

    有鑒于自己成長的經歷,所以西外及三亞國際學校,在選擇學生時,更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及綜合素質,從不把學業成績、考試分數作為較重要的擇生標準。

    而且,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來自不同地域、文化、職業、經濟條件、及社會階層的家長及孩子,成為我們學習共同體的成員。

    好學校,既“挑”也不“挑”學生!

     

     

    (作者:林敏,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外外國語學校總校長。上海市督學;英國利茲大學博士;原新西蘭懷卡多大學東亞系主任。 )

    1497501446.jpg

    來源:國際學校網本頁網址:http://www.fspmw.com/huodong/linmin/196866.html
    育龍國際學校網 2010-2023 滬ICP備13002341號-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