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全球勝任力INTERVIEWS WITH FAMOUS PRINCIPALS
    來源:國際學校網    作者:林敏    發布時間:2017年06月16日

       前兩天看到清華大學今年高考新增兩個本科專業,其中一個是"全球與國際事務",該專業是要培養通曉國際事務、并能參與到全球治理的國際化人才。

     
       確實,今天我們所處的世界,己不再是一個各國關起門來能"自給自作"的封閉系統。
     
       世界的每一角落所發生的事,都會像"蝴蝶效應"式地影響地球上的人類生活。
     
       病毒細菌疾病、氣候變化、環境能源、地區民族及文化宗教沖突、各種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的對立與競爭、商品與服務的貿易、人口的遷移與流動、經濟與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等等這些跨越國境、文化、民族國家的深層問題都是人類在發展過程所必須共同面對的。
     
       作為一個世界人口較多、經濟體量第二大的正在崛起的大國,我們的全球責任、擔當、義務、作用會越來越大,中國在全球事務的參與度會越來越高。我們的教育,在培養目標、核心素養、課程課堂層面,在面對這一全球化的挑戰,作了什么準備?如何應對這一"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上己愈來愈重視這一大趨勢的變化,下一次全球PISA考試,便會增加一項"全球勝任力"的測試。
     
        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在走向這個日益變動、多元交融又充滿著沖突對立的世界時,具備哪些基本素養及能力?
     
        這種國際化人才的核心素養首先是一種"開放包容力",一種寬廣的視野與格局,能海納百川、平等待人,真正地有一種能尊重、理解、接納、融合不同文化、思想、傳統及做事方式的胸懷與境界。
     
    二是跨文化的溝通力,一種雙語或多語的交流能力,一種在了解知曉對方語言、文化、傳統、及社會的基礎上,能無障礙地分享、交流,構建起雙向多維的互動渠道與有效溝通模式。
     
    三是"同理心",一種更高層次的"換位思考",能從對方角度思考、分析、判斷,找出分歧不同點、管控及處理好這些分歧點。如何在觀點、立場、利益發生沖突時,能找出"平衡點"和"交接共通處",避免沖突和"零和游戲","有原則的妥協"、尋找"雙贏"與"共生發展"。
     
    四是責任擔當分享意識,全球化的世界需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全球公民意識。這種意識是"全球勝任力"的價值內涵,是孩子未來面對世界、應對各種挑戰的基本出發點。這種意識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通過簡單說教而成的,是需要深入的體驗、參與、交流、分享,在真正的互動及實踐過程中才能生成。
     
     
        我們的教育,在讓我們的孩子建構起自己堅實的文化身份認同的基礎上,要不斷地探索如何發展孩子們的國際理解力,培養孩子們的雙語跨文化的交流溝通力。
     
       中國在未來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是需要大批的國際化人才,在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領域及在全球治理的過程中,中國的參與是不可或缺、至關重要的。
     
       可目前我們在聯合國及各個國際組織、在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在有影響力的眾多非政府的國際社會及公益組織(NGO)的高管中,在國際高科技、教育、文化、創意領域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腕"們,卻很少見到我們華人的身影,這與中國現有的國際地位和國家實力是不匹配不相稱的,也是中國目前人才培養的一大局限。
     
       我們的教育,尤其是上海的教育,更要為孩子們在未來全球化的世界中的生存發展,作好充分的準備,我們的學校,要更努力地去培養"中西融合"、能在全球舞臺上"長袖善舞"的較好國際化人才。
     
    XZ5.jpg
       西外在這一方面作了些探索與嘗試,一方面多年來努力堅持雙語教學,同時不斷地將國際人物、事件、危機、沖突等真實情景作為教學的內容與主題,比如雙語初高中部對中東敘利亞危機的探究性課程、美國大選的分析與研究性學習,中外歷史課程中同構性的主題研討,英語辯論中對國家主權、歷史真相等范疇的思考分析。這些在本土和校本課程框架中都可以整合的"國際化元素",加上西外一直堅持的全球行走課程與"世界課堂"項目,給師生們創設了"全球勝任力"逐漸生成的大課堂。
    來源:國際學校網本頁網址:http://www.fspmw.com/huodong/linmin/196877.html
    育龍國際學校網 2010-2023 滬ICP備13002341號-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