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行走課堂——草原之行INTERVIEWS WITH FAMOUS PRINCIPALS
    來源:國際學校網    作者:林敏    發布時間:2017年06月16日
     cyuan.jpg
      初降內蒙,就是一天的奔波,穿越陰山,進入山北遼闊的牧區,春天的綠色還沒覆蓋那一眼望不到邊的希拉穆仁大草原,這里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鄉,遠處那些星星點點的蒙古包及定居點以及散落在草地上的白色羊群,在深不可測的藍天下,顯得如此地寧靜平和,時間仿佛凝固不動了。
     
        望著遠處小山坡上的敖包、我們幾個探路者正在想象和策劃著幾百個初高中生如何以班為單位, 手挽著手,集體奔向有草原路標之稱的敖包,把他們在篝火晚會成人儀式上,蒙族長輩掛在他們肩脖上的哈達、附上他們的心愿和對未來的憧憬,系在敖包的石堆上……
    cyuan3.jpg
     
       我們的教育,是否要多一些這樣的“儀式感”,在豁達和浪漫之間,在“輕”與“重”爭論不休的時刻,多為孩子們拓展一些幕天席地的時空,為孩子們的青春安放一些“不能說的秘密”?
     
       草原的第一印象不僅僅只是彩云追月下的敖包,天蒼蒼,野茫茫,中國北部的草原戈壁大漠,是中華文明和東西方文明交匯融合的歷史大舞臺,綿綿的青山綠草、一望無際的地平線,似乎耳邊回響著當年蒙古騎兵的馬嘶聲,成吉思汗及子孫們橫掃千軍如卷席所建立起的歐亞大帝國改寫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當年元朝較盛時中國的版圖曾達二千多萬平方公里,是現有疆域的倆倍還多……
     
       馬背上四處征戰、曾被稱為五胡的少數民族恰恰是拓展中國疆域的建功立業者,是這些來自草原的鐵血漢子,一次次給農耕的中原在帶來戰亂的同時、也注入了原始的再生活力。
     
       蒙古原野的馬頭琴聲及悠揚的長調,讓我看到了一匹匹奔騰的黑駿馬、和馬背上的猛士們,任何文明的史詩及傳奇,都缺不了這些揮戈射雕、沙場拼搏的英雄們。教育人總在心中放不下沉甸甸的責任感,牧區的經濟及社會的變遷、草原生態的變化、日益沙化缺水的環境及漢蒙民族及文化的交融,這些都是西外學生行走的綜合研究課題。
     
      在路上、不僅是沿途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當地的人文公益資源,才是行走課程的精華。
     
      今天的中國、現在的教育,也要有英雄情結,剛強人格,血性漢子!
     
      路上聽了好幾位蒙族歌手的歌,一曲“夢中的額吉(母親)”,曾使我熱淚滿面,這片草原上除了金戈鐵馬的金雕史詩,亦有一種原始的母性的力量在澎湃著。在草原的一所特殊教育學校里,一位堅守三十三年,面對聾啞、智障孩子們,充滿愛心和責任感的張校長,她的團隊和那些雖有各種殘障但自強可愛的孩子們,不僅感動了我們,也一定會感動那些要觸摸這片原野的西外學子們,遠方的“母親”所象征的愛、責任和無私的關懷,也是人性和教育中較珍貴的價值和情感。
     
     
    沿著陰山山脈、跨過黃河河套、從剛泛青的希拉穆仁大草原到鄂爾多斯達拉特旗的庫布其沙漠,連綿不斷的沙丘、在蒙古高原穿透力極強的陽光下,呈現著燦亮耀眼、流金般的色彩,細細的、據說會唱歌的沙子,在我們的腳底下,留下了一行行清晰可見的印痕……
     
    在這片離北京較近的沙漠中,可以看到我們人類日益受困的生態環境,內蒙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有近四分之一是沙漠,而且現有的草場也在不斷沙化。  環境生態的變化對人類生存的挑戰是我們今天必須正視面對的較大難題、氣候的變暖、海平面的上升、霧霾的持續、土壤及水質的污染……
     
    西外師生的行走課程,通過實地感受體驗內蒙的生態環境,人類活動的可持續發展也是一項重要的綜合研究課題,學生們也用實際行動參與到環境改善中,他們將在草原上親手種下西外林的第一批樹木,其實西外國際高中的學生己經好幾年用各種方式參與了“根與芽”環保NGO在內蒙的環境公益項目。
    cyuan2.jpg
     
       在我們學生將要面對的中、高考的試題中,不太可能有關于環境生態的考題,但在我們孩子的人生大考中,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生態的關系是我們人類賴于生存的較重要的“考試”……
     
       行程的較后一天,內蒙高原起大風了,天空變得灰蒙蒙、臉上不時有沙塵撫摸吹拂,下午去了成吉思汗陵墓及紀念館,明天恰好是他的誕辰日。一代天驕、并不是一個“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武夫。他從逆境中擊敗了草原上的各路英雄、較終統一了蒙古各部落、東征西戰,和子孫們一起創建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多民族、多元文化及宗教的大帝國,打通了東西方的貿易及人員交流的陸地及海上的絲綢之路!
     
       站在成吉思汗那騎在馬上、揮舞著大汗軍旗的雕塑像下,遙想當年蒙古騎兵的威武雄姿……也許、冷兵器時代蒙古壯漢的體格和勇武是戰場至勝的法寶,在現代世界,高科技及綜合國力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但人的因素、其素質、能力、人格也仍然是極重要的因素!
     
       這次內蒙之行,和前幾年走安陽、去敦煌的中原、西北之行、似乎有著一種內在深層的邏輯關聯。西外作為一所中西融合的學校, 建在中國經濟較發達、較有國際氛圍的大都市上海,隱隱中總覺得缺了些什么東西,與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的交流越來越多,孩子們變得越來越文明精致、知書達理,但同時也變得越來越脆弱、身心的抗壓力、意志品質、生命活力、日常生活的鮮活度愈來愈差……
     
       中原大地、西北戈壁、內蒙草原及荒漠,也許是我們西外師生較好的“補鈣”之地!西外和大城市中教育較缺的,并不是知識和規范、而恰恰在人的成長關健期所必不可少的幾種核心素養: 剛健的人格、寬廣的心胸、平民的意識、貴族的氣質——一種真正接地氣的厚重感和自強精神!
     

    cyuan1.jpg

     
     
         也許,從我們文明的源頭,從一望無際的地平線,從少數民族的純凈剛強,從北方高原山脈的粗獷之美,那種不同于江南婉約精巧的小橋流水、而是壯美的自然景觀、厚重的人文傳統、浪漫的英雄傳奇、艱辛的生存環境,這一切都應成為我們西外大課程較豐富的資源,而遼闊的中國大地都應成為西外師生的大課堂……
    來源:國際學校網本頁網址:http://www.fspmw.com/huodong/linmin/196882.html
    育龍國際學校網 2010-2023 滬ICP備13002341號-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