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創智定制等新的生產模式日新月異的發展,人類的生存方式,社會的交往形式、知識與文化的生成途徑,我們每天的生活方式都在發生急劇的變化,這些變化及“迭代”的速度都遠遠超過人類之前的任何一個歷史進化階段。
正如IBM公司開發的智能機器人WATSON在人類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個領域,不僅能取代人類的“體力勞動”,而且在許多專業領域,如醫療、金融、工程、設計、都成了比專家更勝一籌的“智能大腦”。
面對著這個日新月異,迭代不斷的新世界,我們現有的教育與學校,從組織形態,教學內容到課堂模式,都與現實與未來的社會嚴重脫節。我們的學校,還是停留在十九、二十世紀工業化時代所需人才的培養模式。強調己有知識的傳承與應用,按統一標準化的形式去構建教與學的過程,各細分學科書本教材中知識點的理解、記憶與復述,成了實際教育過程中較重要的目標。這一與傳統工業生產高度同構,以分門別類知識獲得與技能訓練為特征的主流學校,一個多世紀以來其實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如何去改造和革新現有的學;拘螒B與架構,西外學校在這方面作了些思考和探索。
首先,現有學校常態架構和組織模式是傳統的“科層制”,校長、教導、學部,年級、行政班、教研組、備課組等,是一個層級分明、分工細密的,以指令性為主導的組織機構。這樣的組織機構,通常是高結構、高控制,強調重視“效率”,是很難容納創新與變化。西外的思考是,要在學校的體制機制上動“手術”,要引進互聯網時代的創業創新機制,建立了西外創新工場,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創客空間”或STEAM課程的實驗室。而是一個想鼓勵師生共同創新創業的新教育平臺,是師生們通過自由組合,能去探索、創造、實踐自己創意和想象的大舞臺,西外新課程的開發,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甚至以后常規課程的實施管理,都會借鑒互聯網時代的“合弄制”,充分調動每一個參與者的內驅力與積極性,讓“灰度”、“不確定性”、“變化張力”成為這個學習型組織內生發展、開放包容的重要特征。由上而下指令性的管理模式變成更平等多元的互動交流,層級及分門別類式的學科化體制也變成項目式的跨界立體網狀的交互結構。
西外創新工場,會通過一個個具體項目的探索實施,來逐漸摸索一種改造現有傳統教育模式的路徑,讓學習的雙主體,教師與學生,掙脫原有傳統學校結構的束縛與限制,讓教與學逐漸變成想象、創造、重構與再造的過程,在這過程中,知識與技能的獲得,是與更高階的思維品質、核心素養相輔相成,是認知情感價值的融合共生。
來源:國際學校網本頁網址:http://www.fspmw.com/huodong/linmin/196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