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歷史課不同,IB歷史課程的考試中,沒有填空題、選擇題。題目類型基本都是論述題。因此,IB歷史并不能通過死記硬背學習,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從多個信息源中獲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歷史的復雜性以及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觀點,通過學習歷史反思當今社會。下面育路-上海國際學校小編就通過例題向大家介紹IB歷史學習難點,僅供參考。
IB DP的第三學科組是Individuals and societies,包括工商管理、地理、歷史、心理、經濟、全球政治、哲學、世界宗教等一系列可選擇的課程。基本上是我們國內的文科課程。歷史是其中的一門課程,我研究了一下,發現IB歷史課程的學習方法和評估方式與國內的歷史課程不太一樣。
其中較大的一點區別是:不會強調記憶,沒有死記硬背。在IB歷史課程的考試中,沒有填空題、選擇題。題目類型基本都是論述題。不會考某個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需要死記硬背的信息。當然,對重要歷史事件的基本情況要掌握清楚,因為在論述題中要引用,但不用到每個知識點都倒背如流的程度。
給我印象深刻的是,IB歷史課程強調以下幾個能力:
培養學生從多個信息源中獲取信息的能力,使用一手信息源的能力
理解歷史的復雜性以及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觀點
通過學習歷史反思當今社會的能力
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一、信息的獲取
對一手信息源的重視,培養學生對多信息源的甄別,以及對不同觀點的理解,這一點,從IB 歷史的考卷中有清晰的體現。 IB的歷史評估分為內部和外部評估,內部評估20分,外部評估80分。外部評估又分為三項:Paper1、Paper2、Paper3,如下圖所示。
要求考生基于5個信息源:
(1)解釋會議的重要性
(2)比較在不同信息源中呈現的觀點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3)評估這些信息源的價值和局限性
(4)較后是一道論述題:有一種觀點認為London Naval Conference是不成功的,請基于給出的信息源討論在多大程度上你同意這一觀點?
二、思考力
IB歷史考試都是論述題,基本上都是寫論文(跟第一學科組的語言課程差不多
)。在寫論述題上,與國內歷史考試較大的一點區別是,沒有或者是不特別強調統一的正確答案。當然,在評估時,會有一些答題點做參考,但同時,會考慮學生是否準確地理解了問題,清晰地回答了問題,提供的論據是否足以支撐較終的結論,是否有以下的四個能力: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Application and analysis、Synthesis and evaluation、Use and application of appropriate skills。而這些能力,是在學習歷史課程的過程中反復訓練,并且有明確的范式的。
以Paper2考試為例,分數是25分,用時是1.5個小時。考試時會給出很多問題,要求學生選擇兩個問題完成。
典型的問題如下,請基于20世紀發生的事件,回答以下問題:
1. 一種觀點認為,戰爭會加速社會改變,在多大程度上你同意這一觀點?
2. 分析、對比蘇聯內戰、西班牙內戰、中國內戰三場戰爭中外國勢力卷入的原因和影響?
3. 以兩個歐洲新成立的國家舉例,評估冷戰對其的影響?
4. 以1917-1924期間的列寧或1922-1943期間的墨索里尼為例,說明其在處理面對的難題時有多成功?
三、小結
所以,簡單看,IB的歷史課程一方面培養了專業上需要具備的能力,比如對信息源的甄別、基于多個信息源如何得出結論等,另一方面,也是培養獨立的思考能力,分析問題、收集信息、總結歸納等能力。
無論如何,這些能力都比死記硬背一些知識點要更有用,把時間花在這些能力的培養上也更有意義。
來源:國際學校網 本頁網址:http://www.fspmw.com/ib/wenda/199147.html
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