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博觀》報小記者團 | 校園文化建設新氣象
導讀
時逢中國記者節,我們探訪了《博觀》報小記者團的師生并采訪了王校長,讓他們分享了記者團一年多以來的成長和收獲。
2024年11月8日,是第25個中國記者節。而在燎原雙語初中部,也有一支朝氣蓬勃的小記者團隊——《博觀》報小記者團。社團創立一年有余,小記者們通過實踐性學習和參與各項活動,大幅提高了新聞敏感度和采寫能力,《博觀》月報更是成為燎原校園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時逢這個有意義的日子,我們探訪了《博觀》報小記者團的師生并特邀采訪了燎原雙語學校王浩校長。
小記者們以每月出版一期高質量的學部報紙來真實反映校園生活,提升學生對新聞行業的興趣和認知。同時,通過參與校園報紙的編輯和出版,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校園生活,增強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
師生分享
通過與多位小記者的交流,我們了解到社團指導教師通過理論課程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指導學生在版面設計、紀實攝影、采訪方法論、新聞稿件編寫等諸多方面全面提升。在每期《博觀》報的制作過程中,每位小記者都各司其職,有的專門負責采訪的策劃與文稿撰寫;有的則專注于排版編輯,這個過程對培養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大有裨益,而這些能力恰恰是未來邁向社會時的必備能力。
蘇同學:成為博觀小記者團的一員不但讓我對校園的方方面面更加熟悉,還讓我對報刊的整個產出過程有了全盤認識。《小領巾換大領巾》 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報道,我清晰的感受到自己的成長,未來我還要用文字和圖片記錄下同學們和校園的點點滴滴。
俞同學:我對寫作和新聞報道很感興趣,希望通過加入小記者團來提升寫作技巧和新聞意識。而在這一年多時間里我的排版審美與寫作技巧都有了提升,更重要的是我的邏輯思維也得到了鍛煉,未來我的夢想是采訪全紅嬋,做有趣而富有深度的采訪。
指導老師寄語(馬君君、吳凡):博觀小記者團成立至今已逾一年,在這一段充滿挑戰與收獲的旅程中,我們有幸邀請到新民晚報的資深專家鞠老師兩次蒞臨指導,為社團的發展注入了寶貴的專業力量。在鞠老師的悉心引領和社團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同學們不僅在新聞寫作上筆耕不輟、日益精進,還在排版設計上展現出了令人欣喜的創新與美感。望著你們一步步的成長足跡,我深感欣慰與自豪。展望未來,愿博觀小記者團能繼續秉持初心,勇于探索,不僅在技藝上更上一層樓,更能以敏銳的視角、深刻的思考,記錄時代,傳遞價值,成為校園內外傳遞正能量的聲音。
王浩校長采訪節選
Q:小記者團是燎原初中八大學生社團之一,您覺得開設小記者社團的意義是什么?A:首先相比傳統的體育類藝術類的社團,小記者團對于學生素養培養方面更為廣闊,其課程和活動為社團的孩子們提供了鍛煉團隊合作、溝通表達、文字編輯和創意設計等多種能力的機會。其次有了《博觀》報這個平臺,就可以從學生的視角宣傳我們校園的故事,弘揚正面的育人文化,增強我們學生愛校愛家愛國的意識。第三個方面是通過《博觀》報,我們學校多了一個社會資源對接的平臺,為學生社會實踐提供了非常優質的資源。
Q: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博觀》報對塑造燎原的校園文化有哪些作用?A:《博觀》在塑造燎原校園文化這方面發揮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首先咱們博官報傳遞的是校園里發生的各種各樣的故事:有校園的大事小事、有學生的成長故事、有正面積極的文化故事等等,對于引領和弘揚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是有積極的作用。其次《博觀》報雖然只是一張小小的校園報紙,卻是我們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大舞臺。《博觀》報的發行過程是踐行燎原關于實踐發展的學習理念以及塑造培養學生自信發展校園文化的重要過程。
Q:未來小記者團將會有怎樣的發展?A:在經過近一年的這種摸索和鍛煉之后,我們小記者團已經積累了比較多的關于參與校園活動方面的經歷。在今后的發展方向和空間上也更加自信,因此我們在未來開展的各種校園活以及校外的各種研學、實踐活動都將積極安排我們小記者團的孩子們分工分批參與,為燎原的校園文化建設發揮更大作用。
【報名信息】
免費電話:400-8080-302
聯系人:歐陽老師 手機:17310788597 微信:Anne8597
江老師 手機:18017921033 微信:jiangyue2046
來源:國際學校網 本頁網址:http://www.fspmw.com/liaoyuan/dongtai/3322.html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網友自主投稿和發布、編輯整理上傳,對此類作品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電子郵箱:jiangyue20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