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SAT,很多人只了解這是一個相當于美國高考的考試,然而對于它是如何發展到現在的并不是很了解,下面有我們向大家介紹一下SAT的過去!
SAT I起源于哈佛,原是純粹的智力測驗。
1933年,哈佛大學校長詹姆斯·科南特決定啟動一個獎學金,吸引公立學校的優秀學生到哈佛大學學習。科南特交給副手亨利·昌西一個任務,要求他設法找出一種甄選獎學金候選人的考試方法。昌西找到了伯林翰,也找到了伯林翰的SAT考試。科南特校長很欣賞這種考試,因為這種考試只是純粹的智力測驗,而與參試者所學的高中課程和所受教育完全無關。
1934年,哈佛大學將SAT考試用于甄選獎學金申請人。次年,哈佛大學把這個考試推廣應用于所有申請哈佛大學的學生。
昌西副校長向大學理事會的所有會員學校發出呼吁,要求它們把SAT考試作為申請獎學金的考試。1948年,以科南特為首任主席的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成立,ETS作為大學理事會的合同方為其提供大學入學考試服務。從此,SAT考試成績成為絕大多數大學的較基本的入學條件之一。
1995年,大學理事會在提高中間分的同時,把以前的SAT改名為SAT I,它的英文全稱也改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僅中間的一詞之差,變學術“智慧”考試為學術“評估”考試。這也許是為了強調這個考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進入大學以后的學習能力,而不只是測試學生應付智力測驗的智力。
2005年5月以前,SAT考試分為英文和數學兩部分,每部分的較低成績為200分,滿分為800分,做錯題倒扣分。
這個曾被稱為學術智慧考試的考試,據統計,1995年的平均成績是英文424分,數學475分,全美只有7%的考生英文部分考到600分以上,而數學部分達到600分以上的有21%的學生。考試委員會認為此前的題目偏難,評分標準偏高,決定從1995年4月起把當年的平均成績作為中間分,兩科的成績各提為500分,并且決定1995年以前所有考生的總分認定都提高100分。
近年來,約20%的考生總分達到1200分;數學和英文部分都只有1%的學生達到770分以上。美國2003年的數學平均分為518分,英文平均分為508分,多數人認為英文部分比較難。2003年共有944人獲得總分滿分(1600分)的好成績。
SAT的分數不是絕對分,而是相對分,分數和答對題目數不成正比例,評定中間分500分的標準由考試委員會根據全體考生的考試成績分布浮動而制定。1995年以后的實際評分標準比以前降低了100分。
學理事會認為SAT考試可以用來評估高中畢業生的學術能力。根據它的資料顯示,成績越高的學生在大學的成績會越好。它是美國高中生進入美國大學的標準入學考試,被稱為美國的“高考”,其考試成績被美國3600余所高等院校接受認可。
來源:國際學校網 本頁網址:http://www.fspmw.com/sat/wenda/192660.html
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