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與不少留學機構有過交流,在談話中提到了國際學校,發現有些人認為中加學校,君誼中學等是國際學校,而對真正的國際學校,如北京順義國際學校,京西國際學校等卻不甚了解,甚至聞所未聞。退而思之:連教育圈內的人對國際學校的了解都如此含糊,看來大家對于國際學校的認識還比較籠統、模糊、不準確甚至一葉障目,以偏概全。國際學校的定義和標準是什么?
目前較權威的對國際學校的定義是由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hip(IASL)在2009年意大利召開的國際會議上對國際學校的標準描述,具體如下:
1.學生教育的可轉移性;
2.學生和教職員工高于本地學校的流動性;
3.學生結構的多國和多語種特征;
4.采用國際課程,如IB,A-level/IGCSE等國際化課程;
5.得到國際認證,如得到CIS,IBO,CIE,WASC,NEASC等國際教育相關機構認證;
6.教師結構的多國性以及變化性;
7.招生方面對學生的非選擇性,一般在學位充足的情況下;
8.授課語言一般為英語或雙語。
以上八點中第一點與第四點我們合并一起考慮,因為一般采用IB,A-LEVLE等國際化課程的是可以在各類國際學校中轉移適應的;第二點和第三點,第八點有重合之處,一般學生和教師流動性強的學校多是因為學生和教師的多國性。
就國際課程而言,目前開設較多的是IB,A-LEVLE,AP,我們會盡可能全部列出。但是諸如加拿大BC省課程等某國或某省不算國際化的課程,我們暫時不全部列入評核的學校之內,僅對部分大家耳熟能詳的提供國際化課程的學校做分析。截止2012年,北京地區授權的IB學校共11所、A-level學校15所、AP學校21所,但有部分學校是同時開設IB/AP,或者A-Level/AP,甚至有些學校IB/A-Level/AP三種課程同時開設。下表中我們選取了30所知名度比較高的學校作分析。關于中國地區各城市授權IB/A-Level/AP,具體請參看漢通洋高考編寫的《中國地區IB課程學校報告》、《中國地區A-LEVEL課程學校報告》、《中國地區AP課程學校報告》。
另外,我們不對國際幼兒園進行分析,僅對提供較完整中小學K-12教育的學校或開設初高中部的學校進行分析。雖然不一定每個學校必須滿足以上八條才能被認為是國際學校,但至少要滿足其中的多數的條件才能稱之為國際學校。根據以上對IASL對國際學校的定義,我們從國際課程、國際認證、學生國際性、教師國際性以及授課語言對北京的國際學校進行分析。
根據以上統計,我們認為:
1、序號1—15的學校在學生國家比例、國際課程、國際認證、教師國際性以及授課語言等方面比較符合國際學校定義,我們認為此類學校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學校。這些國際學校大部分僅招持有外國及港澳臺護照的學生,有的學校招部分中國國籍學生,但是嚴格控制中國學生比例,如北京樂成國際學校。
此類學校均為政策開放后較早的一批國際學校,大部分是90年代中期開設的,其中順義國際學校是1980年開設的,已經有了33年歷史。另外一些學校,如哈羅,德威,加拿大國際學校,樂成等均為2005年左右開設國際學校的一批。
以上學校均是從K-12的學校。青苗和海嘉一般我們稱之為雙語學校,因為這兩所學校規定授課語言中文和英文所占比例多少,且課程也是較近開始采用國際化常用課程的。學生也是小學和初中生較多,海嘉于2013年開始招收高中學生。
北京55中國際文憑學校和清華附中國際部依附于公立中學,但是這兩所學校僅招外國國籍學生。其中55中的學生以東南亞,港澳臺的學生居多;清華附中的學生則以海歸子女居多。
國際學校除了在課程設置、國際認證、生源和教師多元化方面比較國際化,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學校的教育理念比較國際化。這些國際學校在招生的時候很看重的一條就是家長們是否認可自己的教育理念。比如上課教材使用問題、教學方式、作業多少問題、課外活動、家庭融入等都會在學校的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所以,國際學校的客戶對象是比較小眾的,我們在一般熟知的媒體上根本看不到他們身影。同時國際學校由于能夠提供部分家長需要的優質教育,所以對于生源和招生問題是不發愁的,這也是為什么不常看到他們進行廣告宣傳的原因了。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點是,以上國際學校的學費數目是不菲的。一般小學階段在16萬左右每年,初中階段在18萬左右每年,高中階段在20萬左右每年甚至更高。
由于一些管理方面的原因, 國際學校一般不能提供寄宿服務。所以國際學校的學生大都是全家在北京,父母和子女居住在一起。這類學校的學生家長除了一部分外國家長以外,還有一部分是華人家長多有海外留學或工作經歷,部分有外國護照。
國際學校在較初設立的時候多半在市區,尤其是90年代設立的一批學校,到目前為止北京順義國際學校,北京英國國際學校已經從市區搬到了順義;2005年設立的哈羅學校在2013年也從安貞里搬到了順義何各莊地區。
2、序號16—30的學校大部分學生為中國學生,教師中的中教比列也比較大,相對而言,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學校,這類學校我們大概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國際課程學校,例如北京匯佳學校,王府學校,新英才學校等。這些學校可以得到教委批準,一般在小學初中階段開設中國義務教育課程,在高中階段開設國際教育課程。但是,隨著國際課程的不斷發展和認可度的不斷提高,這些學校也開始在小學,初中階段開設國際課程,比如匯佳的小學已經采用IB的PYP小學課程;新英才的劍橋中心也開始從初一就開設國際課程。
國際課程學校有不少也是在90年代政府放開民辦學校的大潮中開設的,從較早提供國內義務教育到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提供國際教育,直至現在有些學校已經完全提供國際教育,從這些學校的發展歷程中,也可管窺中國地區國際化中小學教育的進程之一斑。
其實國際課程學校中還有不少提供某些國家,某些省份的課程。比如我們看到國內不少地區都有楓葉學校,他們一般提供加拿大BC省課程;北京愛迪學校,提供澳大利亞西澳地區的課程。這些課程其實沒有IB,A-LEVEL,IGCSE,AP等課程認可度那么廣泛。
從生源角度來講,這些學校由于發源于提供中國義務教育,所以大部分學生是中國國籍;從師資角度講,由于部分課程提供了國際課程,會有部分外教,但是多數老師為雙語的中國教師。這樣既能解決部分中國學生剛開始不能全英文授課的問題,又能在教育方式、理念上與中國家長的期望更趨于一致,而減少矛盾沖突。
從費用角度上看,國際課程學校,一般每年的費用在10萬到15萬左右。
國際課程學校幾乎都是提供寄宿的,而且一般學校在北京的郊區,比如昌平、順義等地區。所以不少山西,內蒙等外地學生就讀此類學校,學生父母多是一些私營企業主等。
第二類是公立學校國際部或國際課程班,這些學校名頭上掛靠公立中學,多是公立中學跟一些中介教育機構合作聯辦設立。這些公立學校有的較早開設了國際部——招收外國學生,多為韓國學生參加中國的考試入讀中國大學的部門,比如北京四中國際部,人大附中國際部;較近幾年開設了國際課程班——招收中國學生學習國際課程,考外國大學。所以,人大附中的國際課程班所屬部門不叫“人大附中國際部”,而叫“人大附中合作辦學”;四中的AP項目所在部門,不叫“北京四中國際部”,而叫“北京四中國際校區”。但十一學校的A-level,AP,IB課程所屬部門叫“十一學校國際部”。為了稱呼起來不混亂,下文我們統稱為:公立學校國際課程班。
公立學校國際課程班開設較早的是2005年的人大附中中英辦學,之后在2010年左右,更多公立中學開設國際課程班。這些課程班的主要特點是:
1、 主要提供高中三年國際課程教育;
2、 入學條件看中學生中考成績;
3、 非京籍學生可以報名;
4、 提供寄宿。
公立國際課程班的學費一般是每年8-10萬元。
據漢通的了解,國際課程班學生多是中考在500-530分左右的同學,這些學生的特點是:在公立學校不是較拔尖的,但是成績也相當不錯,認可國際教育,希望以后在國外接受大學本科教育,所以選擇在高中階段就讀國際課程班。這些學生的家長一般依然更為認可公立學校的教育,孩子成績也不錯,經濟上又負擔得起10萬左右的學費,大型國有企業中層,公務員和知識分子家庭較多選擇這類學校。當然,一部分長期居住、生活在北京,但是由于無北京戶口而不能參加北京市高考的學生,這種課程給他們提供了非常好的選擇。
綜合以上內容,面對五花八門的所謂國際學校,我們可以細分為三類:
1.國際學校;
2.國際課程學校;
3.公立學校國際課程班。
希望這種分類可以讓家長們更易了解、區分五花八門的國際學校。
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