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的UWC(世界聯合學院)2015年在常熟成立了中國內地第一所UWC,稱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較多元化并且倍受世界知名學府青睞的國際學校一點也不為過,因此UWC成為不少家庭在國際學校擇校時的一個目標校。
它心儀怎樣的學生?對面試者有怎樣的考量?
關于“UWC選擇怎樣的學生,要怎么樣來做準備”,應該這樣來講:在UWC的兩至三年的確會是非常難忘和寶貴、甚至改變人生的經歷,因此也是那些優秀的具有使命感和責任感,愿意通過行動來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年輕人的夢想學校。
但確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適應UWC的學習和生活。我經常對學生的家長說:您能把孩子送到這個學校來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一個決定。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里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是非常具有挑戰性。“挑戰性”,我喜歡用這個詞,因為這個詞是我們UWC價值觀當中很重要的一項:具備自我挑戰的精神!
UWC要求學生有強烈的與他人交流的意愿
那么什么樣的孩子比較適合到UWC來讀書呢?對于準備申請的學生,學識方面一定要有充分準備,這是毋庸置疑的。那除此之外呢,更為重要的是這個孩子在各方面、全面和全身心的準備。
怎么講呢?比如,我們在面試的時候,首先要看這個學生方方面面的能力,比如這個孩子的個性,他和人交往的一種意愿。我說的是“意愿”,而不是一種能力,即他是不是喜歡跟人交往。是不是內心開放愿意接納新鮮事物?因為我們看到有很多中國文化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非常內向,或者是非常安靜。他喜歡自己獨處,安安靜靜地來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像這樣的孩子,UWC其實對他來說未必見得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UWC的環境會要求這些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年輕人通過兩年的親密無間的住宿生活、朝夕相處來真正達到一種思想上的、心靈上的,包括個人學識、個人經歷方面的的零距離接觸,從而互相學習、互相理解、共同成長。
如果一個孩子,他的心里是非常抗拒這樣一種生活方式的話,那么我就覺得,UWC不是一個較好的選擇。希望家長們千萬不要誤會,覺得“哎呀,UWC很高大上,我一定要千方百計、無論如何想盡各種辦法一定要把孩子送到那里去”。一定要根據自家孩子的情況來做一個較好的選擇,要有一個很慎重的考量。希望是孩子自己的選擇,并愿意朝這個方向努力!
學生需要適應完全不一樣的學習模式
另外,這個孩子在學習方面,也要做好一定的準備。即:這個孩子在學習上,是不是很愿意有一種大的根本性的改變? 我在UWC工作了二十一年,也遇到了很多來自中國內地例如北上廣不少名校,包括清華附中、人大附中等等來的孩子,還有一些香港本地較好知名中學的優等生,他們在進入UWC以后,發現學習起來變得非常吃力。
因為在UWC,他們(她們)要學的是IBDP課程,跟本地課程非常不一樣的,包括了整個學習的方法和思維的模式等等,都無相同可言,這些孩子顯得非常難以適應。他(她)就是只走在原來本地學校培養和造就的方式、方法當中,認為“我原來就讀學校的老師教給我、告訴我的就是這樣,而不是那樣 ”,就是不肯做出改變,在學習IBDP課程的路上,走得頗為艱難,甚至是非常不順暢。
所以在關于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的改變與適應方面,家長和孩子本人也應該對這種可能性做一個仔細的考量,或者是家長們能積極幫助他(她)們去做好這些方面的準備,不妨問一問:這個孩子是否非常愿意敞開自己,甚至是一切歸零,在接受一種巨大的改變中重新起步?這個孩子是否具有不畏挑戰,樂于迎戰的心態?是否有決心和自信心改變自己來更好地適應周圍嶄新的環境?
要有社會、國家乃至民族的責任感
第三,這個孩子要有一種責任感。什么叫做責任感?因為進入UWC的所有孩子,都是作為他(她)所來自的某一個國家、地區,某一種文化、傳統的代表,這正是UWC較高大上的地方。每一個走進UWC校門的孩子,他(她)本身就是某一個民族文化的代表,所以這個孩子一定要特別有責任感。如果你不愿意來承擔這樣的一種角色,而僅認定我入學讀書是為了我自己、為了爹媽、為了我的家,這樣的孩子選擇入讀UWC并不適合,因為他(她)的動機跟UWC的要求之間有很大的差距。
UWC的學生另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具有為社會服務的精神,發自內心地希望盡自己的力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因此會投入大量的時間參與或自發組織公益活動。相信如果孩子有強烈的希望幫助他人的愿望,他就會有特別強大的內在動力迎接挑戰。
各位家長千萬不要誤解為“我們的準備就是學業方面做好準備,成績要特別好、特別棒”,UWC在招生選擇的時候,之前在學校的成績當然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考量,但絕對不是唯一的考量,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質素和潛力是需要綜合衡量與考核的。所以應該從更多、更廣的方面,給孩子提供一些有力的引導。
無論是UWC還是其他國際學校,對孩子的適應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一個從體制內學校出來的學生,將面對完全不一樣的教育環境:國際課程;不同國籍的老師和同學;更豐富的課外活動;完全不同的校園氛圍……有些孩子也許會如魚得水,有些孩子卻不容易適應,反而會遇到更棘手的壓力。作為家長,不能一味看到國際學校的優勢,一定要結合孩子個人情況,做出長遠的規劃,適時引導,而不是到了專家說的“正確”時間,把孩子一送了事。
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