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網
    咨詢熱線:
    您現在的位置:國際學校 > 首頁 > 國際學校指南國際教育如此火爆 美國高校由“亞裔化”會變為“中國化”?

    國際教育如此火爆 美國高校由“亞裔化”會變為“中國化”?

    INTERNATIONAL SCHOOL INFORMATION
    國際學校網    http://www.fspmw.com    2018年05月08日

      談起美國校園,幾年前美國輿論的一大話題是“亞裔化”,如今討論焦點變為“中國化”。據美國國際教育學會的數據,中國赴美留學生近年來連續以兩位數百分比增長,至2015年超過30萬,占美國高校國際學生總人數將近三分之一。

      如此“強悍”的比例,使中國留學生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他們深刻影響著美國大學校園經濟、人文氛圍甚至教學模式。面對這些變化,美國有人歡喜有人憂。那么對中國學生呢?當大學城變成“中國城”時,他們是絕對受益者嗎?

      2D29D6AD4AC1C25570F460C937303889.jpg

      政府和學校:“快到碗里來”

      “2012年,我剛來這兒讀書時,新生見面會大概有兩百多人。而現在我們迎新活動的規模已達四五百人,這兩年還遇到了租不到合適場地的問題,我們只好在教室里加椅子。”

      談到近年來中國留學生人數逐年增加,艾奧瓦州立大學大四學生孫鳳澤如是說。

      此外,校園里越來越“流行”漢語、個別教授增設中文課程、大學城里的汽車保險公司發放中文傳單……在孫鳳澤看來,中國留學生有“占領”美國大學校園之勢。

      面對這股留學生大潮,喜笑顏開的首先是州政府和公立高校。這是因為,州政府對本州公立大學給予財政支持,而擴招留學生讓州立大學富了起來,不但州立大學有錢擴建,還給州政府省下一大筆開支。

      以俄勒岡州立大學為例。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面臨州財政預算削減,俄勒岡州立大學10年前決定招收更多國際學生以增加收入。這一政策執行后, 州政府過去5年內平均給每名在校大學生的撥款下降了45%。為更高效地招收國際學生,俄勒岡州立大學2009年聯合一家英國公司辦起了預科班,效果顯而易 見。2008年至2015年,這所學校的國際學生人數從988人增長到3300人,同時新聘了許多終身教授,學生總人數也從1.9萬人增加到2.9萬人。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曾在一篇報道中說,在美國,教育是一門“生意”,而中國留學生是“大客戶”。2013-2014學年,中國留學生為美國經濟貢獻了268億美元。

      如何貢獻?答案當然是消費,而高額學費是其中一大塊。據孫鳳澤介紹,在美國,自費留學生需要繳納比州內生源高兩到三倍的學費,在她就讀的艾奧瓦州立大學,根據專業熱門程度不同,本州生源每年學費為3000至4000美元,而留學生每年學費高達1.2萬至1.4萬美元。

      相比美國學生,國際學生不但學費貴,而且享受獎學金的比例小。據孫鳳澤觀察,她周圍60%的美國同學享受著全額或半額獎學金;而在中國留學生中,本科生幾乎清一色全是自費,研究生一般靠給導師打工掙點學費,能拿到全獎的一般都是博士生。

      大學教師:教學目標受拖累

      中國留學生越來越多,受到美國州政府和校方歡迎,卻遭遇大學教師們“吐槽”。

      一些美國大學教師反映,部分中國留學生難以融入班級,也跟不上課程進度。這些中國留學生并不適合在美國接受高等教育,以至于教師不得不為他們而調整授課內容和教學目標。

      在紐約大學教授中國歷史的麗貝卡·卡爾直言不諱地說,中國留學生是她授課的一大“負擔”,她不得不為他們能聽懂講課而作出改變。在她看來,很多中國學生水平完全不夠格。“他們幾乎不懂如何理性分析一段文章是什么意思,要達到理性思考或寫作的基本要求十分困難。”

      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羅杰·格拉哈姆教授也有同感。他說,在這所高校的會計學研究生中,中國留學生人數已超過美國學生。“我還應堅持原先的教學目標嗎?還是做些調整來適應中國學生的水平呢”?

      據曾在艾奧瓦州求學的俞少塵觀察,一些美國大學在擴招后,雖然同時增聘了教師,但師生比例仍有下降,新聘老師往往被安排給大一、大二學生上課。總的來說,授課質量會受一定影響。

      孫鳳澤告訴新華社記者,一些美國教師對中國學生的印象不是太好,原因還在于一些人把國內不良習氣帶到了美國,其中較典型的就是作弊和代為考勤簽到。“在美國,這類行為會被記過,累積一定次數會被學校開除,污點記錄還可能伴隨學生很長一段時間。”

      但她認為,大多數美國教師對國際學生還是很熱情和耐心。“一些國際學生多的大課老師鼓勵我們課后提問,他們理解我們在語言上存在障礙,愿意與我們溝通。”

      此外,有輿論認為,考慮到中國留學生占全班人數的比例,美國教師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合乎情理。至少從中國留學生的角度看,他們花了大價錢來美國“買”教育,某種程度上,得到“量身訂做”的教育也是情理之中。

      擇校新趨勢:逃離州立大學

      大批中國留學生涌入美國校園,大學城變成了“中國城”,對于中國留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沖擊。面對這一趨勢,中國留學生自身也是有人歡喜有人憂。

      “中國人本來就愛‘抱團’,人多了,不少人更覺得可以一塊吃好、穿好、玩好、喝好了,”俞少塵說。“而對于那些想走出中國人圈子、更好地了解美國社會的學生,他們較初的動力客觀上也會被這股潮流給沖淡。”

      一名姓范的留學生告訴《華爾街日報》記者,2013年到美國以來,他只交了兩個美國朋友,一個是前室友,另一個是通過網絡認識的當地酒吧員工。“來美國之前,我想結交很多美國朋友,不過到了這里以后才發現,語言和文化差異的確是個問題。”

      美國“教育無國界”組織創立人、艾奧瓦州華人協會執行主席燕曉哲告訴新華社記者,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大學用中國學生的學費搞人文環境建設,越 來越有錢的學校擴大了對弱勢國家留學生的招收名額。反觀中國留學生,在多元化環境中仍然沿襲著“故步自封”的習慣,學習上不善于課堂討論和小組作業,業余 時間不喜歡加入學生社團,也不擅長找志愿活動和社會實踐來豐富自己的簡歷。

      俞少塵2007年決定來美留學時,經過再三考慮,選擇了規模較小的私立學校德雷克大學,原因之一就是不希望扎到州立大學的中國學生堆里。“我很喜歡小規模的學校,雖然德雷克也在擴招,但始終有一種‘小而精’的辦學理念在傳承。”

      現階段,在州立大學讀書的中國學生中也有一些人在考慮轉校。他們表示,不想在跨越了半個地球后仍然感覺像是在國內上學。逃離大城市和知名公立大學,似乎成了留美中國學生擇校的一個新趨勢。

      不過,孫鳳澤認為,中國學生愛扎推的習慣與人多人少沒有絕對關系,就算只有幾個人,也可能形成封閉的小圈子。這種不主動消除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不積極同其他群體交流互動的習性對個人發展很不利。

      俞少塵對此深表認同。他建議,中國留學生應該抓住各種機會,了解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與美國學生和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多交流,打開視野,增長見識,豐富經歷,同時建立起個人友誼和關系網絡。無論今后選擇回國還是在留在美國,做到這些對于個人發展都是有益的。

     推薦閱讀:

      國際學校生:這些英文網站你都知道嗎?

      入讀國際學校先了解這些國際課程的區別!

     

     咨詢熱線:400-8080-302

     

     

    來源:國際學校網 本頁網址:http://www.fspmw.com/wenda/198413.html

    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相關推薦:
    咨詢電話:400-8080-302 官方微信
    • 郵箱:jiangyue2012@qq.com
    • 網址:www.fspmw.com
    • 合作:QQ 1009625532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育龍國際學校網 2010-2024 滬ICP備13002341號-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