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想讓孩子從幼小階段就讀國際學校,但國際學校都是以西式教育為主的學校,因此比較擔心從小接受西方教育就學不太好中文,也無法產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感。怕把孩子培養成“香蕉人”。接下來,小編對這個問題為大家分析講解一下。
國際學校中全盤西式的校園風格與教學環境,有時卻會在中國文化認同方面引起一些問題。事實上,不只是所謂的中國文化,許多從小就上國際學校的孩子,連簡單的“中文”都學不好。
四大天王張學友曾害怕因為自己的工作,讓小孩受到影響,所以就讓小孩就讀國際學校,但矛盾的是,現在他們的“中文很差”,讓他不禁懷疑,當初的決定不知道是好還是不好。
劉燁也在接受新浪綜藝的采訪時甚至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諾一上國際學校,因為想讓他能夠更好更扎實地學習中文。
那么,作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我們應當如何培養孩子的中國文化認同感呢?如何讓孩子在學校學習之余,更好地學習中文呢?
其實,想讓孩子更好地學習中文基礎教育,在擇校方面是有一定講究的。
國際學校中的純外籍學校雖然可以讓孩子接受到更加純正、正統的國際教育,并迅速提高英語成績,但英文授課比例偏大,校內的外籍學生也有很多,因此,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幼兒園階段或小學階段)相對來說較不利于中文的學習,也不利于產生中國文化的認同。
因此,建議家長可以先讓孩子在傳統公立幼兒園、小學進行學習,待孩子漢語成熟或已經基本上接受中國文化之后,在他們處于初中、高中階段時轉入純外籍學校或公立高中的國際部進行國際課程的學習。一方面,現今公立幼兒園和小學也十分重視英語教學,另一方面處于12-15歲的孩子本身就處于學習的海綿期,學習能力很強,因此在該階段接觸學習,也是不會讓孩子“落下”的。
小編提醒大家:純外籍國際學校只招收外國籍孩子。而公立國際部大多也都是以招收北京籍孩子為主,非京籍孩子的名額很少,且成績要求非常高。
私立國際學校一般來說會均衡兩種語言的學習,中文和英文共同教學,因此,對于擔心孩子會“學不好中文”的家長來說,也許私立國際學校會是更好的選擇。但同時私立國際學校的課程設置較多,而它相較于公立小學的差別在于,公立小學所教授的中文課程可能會更深入一些。
隨著《民促法》的正式實施,目前私立的國際學校也必須完成國家設定的課程和課時,而且規定的課程必須用中文授課。這也很大的保證了孩子在私立國際學校中也能得到較好的中國文化的熏陶,不止于變成“不太會說中國話”的中國孩子。
除了學校教育,對于準備在國際學校就讀的孩子來說,想要更好地學習中文,家庭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國際學校就讀的孩子,在學校大多接受著偏西式的國際化教育,可以說在學校的日子,孩子就處在一個小小的“西方社會”中,并不利于中文的學習。因此,父母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父母需要以身作則,在家多說中文,讓孩子更多的知道,自己生在中國的家庭,更應當認同中國的文化,更應當說漢語。
另外,父母也可以挑選一些中國寓言、哲學故事的書籍,給孩子以故事的形式進行講述,并從中引導出一定的道德哲理幫助孩子理解。P.S.一定要選擇中國的寓言故事,因為在提高孩子對中國文化認同,和漢語學習的方面,安徒生和格林童話就顯得不是那么合適了。
除了在言行舉止、故事中滲透,對于另一些中文基礎更加薄弱的孩子,家長也可以在家中設置專門且獨立的中文學習時間。比如爸爸媽媽的“漢字小課堂”,或者單獨聘請教授孩子漢語的老師都是可行的,但是一定注意,并不是說開設了“小課堂”或者請了家教老師,日常就不用進行漢語交流了,因為如同英語學習一樣,相對來說,更加融入的漢語學習環境還是更加重要的。
上文提到,在國際學校就讀的孩子,所接觸的同學和老師,要不是外籍,要不也是同樣處境的學生。因此,擴大孩子的社交圈也是提高漢語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平時,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出去轉一轉,去周圍的公園、廟會、景點等地區轉一轉,結識更多的同齡小伙伴,跟他們共同交往并用中文交流,效果會更好,同時,去到更有中國特色的地方玩耍,接觸更有意思的中國文化,也能讓孩子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增強。
來源:國際學校網 本頁網址:http://www.fspmw.com/wenda/199140.html
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