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國際學校,大家的普遍印象是“貴族學校”、“雙語學校”。確實,一般人家的孩子還真上不起國際學校。光是每年十幾二十萬的學費就讓很多家庭吃不消,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中產乃至普通家庭選擇讓孩子就讀國際學校,這是為什么呢?
我國的公辦教育體系(或稱應試教育體系)由來已久,雖然幾經教改,應試教育的核心仍沒改變。所以很多經歷過應試教育的家長都不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我希望孩子不再只是為了考高分、考好大學而辛苦學習”是這部分家長的思想。
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尤其是歐美國家不只是科技強國也是教育強國,正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從前我國有很多學生自掏腰包或政府委派去國外留學。但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國內也逐漸興起了以西方教育為教育模式的國際學校。這為期望自家孩子能接受西方先進教育的爸爸媽媽們提供了機會。
隨著國內高等教育的普及,海外留學日益成為越來越多有條件有能力家庭的選擇。在小編看來,國內的高等教育是“嚴進寬出”甚至“寬進寬出”,在招生時盡可能只招收分數高的學生,恨不得學生科科90分以上,而在學生畢業時卻只需要學生綜合成績在60以上即可。所以很多學習非常棒的學生在大學時開始放松自我,等到畢業時就泯然眾人了。而海外大學卻是“寬進嚴出”,招生時學生成績差一些也沒關系,因為學校對于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所以大多到畢業時總能成長為“精英”,達不到要求的均不準畢業!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以說是當今家長的共同焦慮,香港媽媽們更是喊出了“贏在子宮里、更要贏在射精前”,寶寶的出生日期和胎教學什么都要“精打細算”合理安排,讓孩子從娘胎起就很優秀。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為了讓孩子更加健康快樂的學習成長,這部分“過度焦慮”的父母為孩子選擇了國際學校。
很多非京籍家長在北京打拼多年,將青春和奮斗都獻給了這座城市,可是孩子卻不能享受到北京優質的教育資源。五證問題和不能在京高考成為非京籍在京求學的兩大攔路虎,
很多家長無奈之下讓孩子回老家上學將來考國內大學,而有一定條件的家長則干脆讓孩子上國際學校走國際教育路線。
小編提醒,盡管家長選擇國際學校的心理和原因多種多樣,但國際教育之路畢竟“代價昂貴”,如果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還是不要輕易嘗試了。那么家庭收入要達到多少才能給孩子選擇國際學校呢?
根據《2017中美國際教育白皮書》調查顯示,選擇國際學校的家庭年收入過百萬以上的占比51%,但仍有49%的家庭年收入在百萬以下,如下圖所示:
由此可見,國際學校也不見得全是土豪,依然有很多中產階級的家庭,甚至普通家庭將孩子送進國際學校。
選擇國際學校并不是只看經濟能力,還需要考慮到家庭條件和孩子的個人情況,只有將這些綜合考慮后您才能選擇到真正符合孩子情況的教育路線和學校。
來源:國際學校網 本頁網址:http://www.fspmw.com/wenda/199498.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