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硬件條件不決定一切
大部分中國的家長都既希望孩子能夠選一個硬件非常好的學校,又一定有一定比例的中文教學,外教和外籍學生的數量也要盡量的多,畢業生的去向至少世界前五十。實際上我覺得這些條件實際上都不是真正客觀的去衡量一個學校好壞的標準。
。2)合適較重要
首先要考慮學校采用什么樣的教育體系,是否與自己子女培養目標契合;其次要看這個學校的錄取的難度大不大,如果錄取比較寬松,就說明它的生源會比較雜。事實上,決定學校好壞的較終還是生源。
根據我幾年的觀察,因為正規的國際學校本身對老師的資質要求很嚴格,相同教育體系中只收外籍生的學校和中外都收的學校在辦學水平上相差不大。相對來說只收國外護照的學校的學生流動性比較大,孩子在學校期間能夠找到穩定友誼的同伴的數量可能會很少。
其實,家庭的教育還是更主要的,不見得說學校里都是老外,孩子就能成長得更積極更正面。事實上,外籍同學數量與孩子成長之間,在統計學上是沒有什么關系的。
就我們這個學校來講,它對家長的參與要求很高。
事實上,我們有一個對家長和孩子同時開放的網絡,家長和孩子都有自己的帳戶。老師會把每個階段的學習內容 放到上面去。
另外,由于IB體系里關于考試的評估也很具體。而且學期末的評估都是以平時的成績為基準。平時成績也會細化分很多方面,老師會把各門課的詳細 鑒定都上傳到網絡平臺上,對家長實時掌控孩子的學習動向十分重要。家長英語不好的話,可能看不懂這些評價。
還有就是面對面的家長會或者需要跟老師郵件溝通時都會不方便,這些都是交流上的障礙。
我對上海的國際學校真的不太了解,不過如果我的女兒在上海,我可能都不能讓她去讀國際學校。因為我發現上海的整體的教育水平很高,尤其是初中,有很多可以選擇的好學校。
另外,上海的教育理念要比北京更開放更靈活,我覺得從這點上來說上海的學校很好的結合了東西方的優勢,完全可以選擇體制內教育。
但我知道 上海的國際學校較近這幾年發展的特別快,從數據上看,IB的畢業生總體的平均分也非常高,說明它整個的教育水平還是很棒的。
送孩子上國際學校,對我們生活在中國的人來還是一件難度非常大的事情,家長可以在兩方面做準備。
。1)在給孩子選擇國際學校之前,想清楚將來希望到什么地方留學?確定不參加高考嗎?一定不能盲目跟風,要通過網絡或其他一些媒體多做功課,對國際教育多方面了解一下,看哪一種教學模式更適合自己孩子。
。2)根據家里的經濟條件和經濟計劃來選擇國際學校。國際教育開支非常大,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或者到研究生,費用不菲,開支周期也很長。
同時,我覺得大家不能用傳統的經濟行為來衡量教育。與其把它當成是要考慮投入產出比的投資,不如把它當成一種消費方式。
另外,個人認為選擇國際化之路的家長們不能想著去國際學校的目的是為了去名校去掙大錢,這個還是沒有脫離我們傳統的思維。我們不能去一方面期待孩子接受開放的教育,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又再期望他選擇高薪的工作謀生。要做好準備,孩子可能選擇跟家長價值觀念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至少IB體系里,母語是非常重要的一門科目。女兒現在的中文是按照人教版教材同步學習的,但學校根據教學計劃,刪掉了一些課文后把整個的課程分成自然, 人文,社會這些不同的章節來重新學習。
作文也要寫,但是文體更靈活一些,要求也沒有那么死板,高年級還會涉及文學分析,難度加大;A訓練如果比起公立學 校的話可能會松一些,字詞訓練量要少。但是,我覺得目前還是能夠比較滿意的,至少在國際學校,孩子們寫作文挺活潑生動的,沒有那么八股。
來源:國際學校網 本頁網址:http://www.fspmw.com/wenda/199524.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