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會有人來問我關于孩子從小上國際學校的事,甚至包括國際學校的語境是漢語的還是英語的,這樣的語境好不好這一類的問題。剛剛接觸這樣的問題時,我實在有些驚訝,還不敢一下子貿然作答。
我一直以為國際學校是辦給外國孩子的,跟國人無關,就在幾年前,考慮到自己的兒子有可能在國內上學,還對國際學校進行過詳細的了解和調查。現在大家都在討論送孩子去國際學校的事情,我就很驚訝自己的無知和落后了,難道國際學校不再“國際”,而是對所有人開放了?
于是上網查了一下,“國際學校”主要還是指由外籍人士開辦、僅招收外籍學生的學校,而且在其他的相關搜索條目下,或多或少也都提到對于中國籍學生的一些限制,也就是說我對于國際學校的服務對象是外國孩子的理解沒有太大的偏差。但是在網上同時也看到關于怎么去上國際學校,尤其是怎么“繞道”入學,還有去國際學校的利弊是什么的討論還挺熱鬧,看來還真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這樣做了,于是我開始的那一份驚訝逐步變成了驚愕,繼之以一種無法克制的恐懼。
國際學校較關鍵的特點就是臨時性和過渡性,里面的外國孩子多半是不打算長久待下去的。他們所希望保持的是自己國家原有的語言和文化,目的是孩子回國后不至于掉隊。在漢語漢文化的包圍之下,這些學校就成了苦苦飄零的文化孤島。
孤島文化是封閉的、靜態的,不能像它的宗主文化那樣與時俱進。比如我們海外的華人文化,就是一種孤島文化,在拼命想保留住原有文化的過程中,失去了前進的生命力,不可避免地會停留在一個相對陳舊的時代。美國本身在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之后,某些方面就形成了世界上較大的文化孤島,比如英尺、英鎊和華氏溫度在全世界范圍內,現在就只在這個孤島中還保留著了。
國際學校這樣的孤島從資源上來說也會很孤立,就像無后方的作戰一樣,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和補給。教育是個全社會的事情,先不說在西方發達國家,教育是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的,就算在中國,遭到百般詬病的現有教育體系還是有國家的基本撥款支持,還是有全民的關注,還是有大多數以教育為己任努力工作的教職工以及他們多年積累的經驗。這些,孤島學校都不具備。
國際學校的師資來源會是較大的問題,很類似在前一節里提到的在華外教水平不高的情況,像美國本土那樣,招聘教師要求相應的職業證書和基本上具有碩士學歷這樣的操作,就成了很難實現的奢望。我認識一名美國來的醫生,在國際學校兼職教數學,還挺為自己的數學水平自豪的。我在國內主持英語教育機構時,聘來的外教里就有在我去看過的那家國際學校任職的教師,而且還有一人身兼好幾門科目的情況。就算現在一些高額收費的國際學校,或是一些中外合作的學校可以統一組織國外教師來華任課,可是這些老師同樣存在一個延續性的問題,一般一兩年就要回國,而且一旦回國,新接手的人就很難有機會再跟他們溝通。沒有延續性,老師和學校對學生成長的關心和了解又能有多少呢?
還有更令人毛骨悚然的說法,就是要在5 ~ 12歲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里“及時”把孩子送進孤島里去。語言的關鍵期不必再說了。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才能開始有效地依托第一語言來學習生活上的自立、學習人際交往準則、學懂學校的規矩、學會學習的方法。如果這時去到一個與主流社會隔絕、宗旨是保證學生達到美國(或類似國家)的同齡教育標準的孤島學校,其教師對于已經在中文環境成長了好多年的中國孩子的特點和需求完全不敏感,可以說是把孩子們賴以成長的語言和文化土壤從腳下抽走了。孩子們還學什么、怎么學呢?
飄零的文化孤島,無后方的作戰,公共廁所式的服務,再加上高額的收費,這樣還偏偏有一些父母想著法子繞著道兒要把孩子往里送。有這樣的財力,完全可以送孩子出國深造,或是進入一個中外合作辦學的項目學習。現在留學和移民的大門都是敞開的,一定要有真正面對世界的勇氣和心態。
來源:國際學校網 本頁網址:http://www.fspmw.com/wenda/199626.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