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樂里小學
康樂里今年成了新西城的學校。
這所學校東側的馬路旁,常常有一輛輛大巴車把學生接走,不是去參觀博物館,就是去劇場觀看演出,學校開田徑運動會都租車去體育場開。前兩天晚上,還有大巴車接學生,據說是接寄宿學生去中華影城看3D電影。
“做康樂里小學的學生真幸福!”時常有人這樣感嘆。
康樂里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的校本課程是走進博物館、走進劇場劇場。校內還建了個奧林匹克教育博物館,倡導低碳生活。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6年來,學校堅持每年都組織部分學生暑期到英國游學,各種對內對外的交流活動的活動師生踴躍參與。畢業生王墨雨如今是重點中學的高中學生干部。她回憶說,小學6年生活印象深刻,較大收獲就是學校為她打開了書本以外的知識殿堂之門。校長刁立春自2003年來康樂里小學接任校長工作起,把“以人為本、和諧發展、開放辦學、科研興校”作為辦學理念,將這樣一種理念悄然傳遞給老師和學生。刁校長倡導師生要嚴謹、優雅、從容、幸福地享受在康樂里小學的工作、學習、生活。一位家長在家校聯系本上寫道:“在康樂里小學,我的孩子不是考試的機器,不是生搬硬套的書呆子,而是有活力、有自信、有思想的人!”
康樂里校風好,教學質量好。每年向市區重點中學輸送大批學生。康樂里也是擇校的熱門校。每年招新,門口總是老早就排起長長的隊伍。盡管每年都有許多報名的孩子受名額限制沒被錄取,但是,只要有一線希望,家長也要爭取。
★★康樂里小學在北京的知名度應該更大些,它都比一般人想象中的更好。前幾天,當我穿過窄窄的胡同走進這所學校,這里漂亮的校園、良好的教育教學質量讓我為之振奮。2007年,童話作家鄭淵潔在博文《康樂里小學是北京較好的小學之一》中對康樂里的印象與此相類——今天下午……我到北京康樂里小學演講。我把學校分為三種,一種名副其實,一種有名無實,一種有實無名。在北京一線小學中,沒有康樂里的名字。但我今天下午去后大吃一驚,這是一所有實無名的一線小學。從校長到老師再到學生,都給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康樂里小學的身世不凡,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向西兩公里處,是一所公立寄宿制小學,成立于1950年,是中國人民銀行創建的一所寄宿制小學,1955年歸地方政府管理,1979年被宣武區政府確定為區重點小學。學校現有1300余名學生,其中寄宿生600名。學校硬件建設在城區已算相當不錯。教學質量更是“硬氣”,此前聽權威人士介紹說,康樂里每年的抽測成績均位于全區前列。這一次,刁立春校長只是聊了聊學校“走進博物館”、“走進劇場”的校本課程,聊了聊學校抓學生海量閱讀的一些想法……這就夠了,一所小學切入了博物館這么博大、深邃而又熟悉的文化領域,通過閱讀撬動了這根知識的杠桿,這里走出的小學生綜合素質還能差得了?——老廖:康樂里小學印象,2009版。
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